
美国成为本轮关税风暴的中心。自7月起,美国对不锈钢衍生产品关税从25%上调至50%,并新增407个钢铁铝制品类别至征税清单,涵盖风力涡轮机、铁路车辆等关键领域。据芬兰奥托昆普公司调查,全球至少三分之一企业因成本激增暂停或推迟订单,超半数企业紧急重构采购网络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不锈钢生产国(占全球产量60%),尽管直接对美出口占比仅2%,但通过东南亚转口的模式受40%惩罚性关税冲击显著。例如,2025年1-7月中国对东南亚不锈钢出口量同比激增28.4%,但美国新规导致此类转口贸易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。
欧盟亦紧随其后,计划于10月推出新进口限制措施,加强对原产地规则的审查,并借助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抬高中国不锈钢隐性成本。据估算,若欧盟碳价达80欧元/吨,中国产品需额外支付40欧元/吨的碳关税。
中国出口策略调整:转口受阻与高端突围
面对关税壁垒,中国不锈钢企业加速多元化布局。一方面,出口重心向俄罗斯、中东等新兴市场转移,2025年对俄出口额同比增30.5%;另一方面,企业通过墨西哥、加拿大等USMCA成员国建厂中转规避制裁,但美国威胁对墨西哥生产的中国汽车征收200%关税,使得这一路径风险犹存。
国内产业则向高端化转型寻求突破。太钢集团成功研发“核废料处理专用不锈钢”并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认证,宝钢特钢核电用钢亮相烟台核博会,国产特种钢在航空航天、海洋工程等领域替代加速。此外,绿色制造成为关键方向,青拓集团年产35万吨不锈钢项目通过低碳认证,宝钢德盛产品获GRS与RCS双认证,推动循环材料应用。
国际市场博弈:价格分化与区域竞争
关税政策加剧全球市场分化。美国不锈钢价格在50%关税支撑下保持坚挺,8月至9月价格指数上涨1.69%,本土钢厂扩产趋势明显;而欧洲市场因需求疲软,奥托昆普等企业转向高附加值产品,其开发的铬含量99%低碳合金成为技术突围亮点。
东南亚地区成为博弈焦点。越南、印尼厂商为规避反倾销调查,加速开拓中国台湾等替代市场,但受限于采购方心理价位(低于1820美元/吨)及贸易政策不确定性,短期难有突破。
未来挑战与行业展望
短期看,高库存与需求疲软仍是主要矛盾。中国佛山、无锡社会库存总量超112万吨,钢厂排产维持高位,而下游家电、建筑需求复苏缓慢。长期而言,行业需应对三重风险:一是氢冶金等颠覆性技术可能改写竞争规则;二是RCEP框架下东盟转口贸易政策变动;三是全球供应链区域化导致市场分割加剧。
尽管短期阵痛难免,但不锈钢的不可替代性仍为行业注入信心。全球每年因金属腐蚀损失高达2.5万亿美元,各国对耐腐蚀、高强度材料的需求持续增长。行业分析师指出,未来5年将是国产高端化的关键窗口期,能否突破“卡脖子”技术,将决定全球不锈钢产业终局格局。